临汾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 临汾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朱宏任:迈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发布时间:2022-12-06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浏览次数:0
摘要: 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群体来说,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抓好,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把握宏观大势和战略机遇,积极推动发展,深化与各方合作,拓展业务,稳健经营......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中共中央专门做出了《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对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做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群体来说,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抓好,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把握宏观大势和战略机遇,积极推动发展,深化与各方合作,拓展业务,稳健经营,在已有基础上实现携手共赢,为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准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有必要全面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1.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视角


党的二十大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提炼出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其中的重大创新点,不仅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成就的基本前提,而且是把握中国发展新阶段未来走向的关键。


企业家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不仅要有战术上随机应变的本领,更要有战略上把握大势的能力。用战略视角观察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观察中国企业,要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析。


为此,首先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必须坚持”作要求,突出了六个基本要义,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值得加以关注,认真思考。


“人民至上”是核心宗旨。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依靠人民的首创精神,以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尺子。


“自信自立”是基本立场。在充分汲取外来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同时,摒弃食洋不化、妄自菲薄,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解决中国的问题最终还要靠自己。


“守正创新”是根本方法。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赋予其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问题导向”是工作指引。要从问题入手,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着力解决问题。绝不能一味空谈道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面对各类来自一线的问题,脚踏实际抒困解难,最终给出让人民满意的答案。


“系统观念”是成功精髓。立足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从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方面把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善于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谋划、推进工作中权衡利弊、趋利避害、稳步前进。


“胸怀天下”是崇高境界。要有时代情怀、世界视角和高远抱负。把“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落实到行动上,为解决全球问题献计献策,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中华民族的奋斗在世界文明舞台上熠熠生辉。


2.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视角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卓越实践和巨大创新。一般认为,现代化是各国工业化实现后的社会形态,工业化是其基础与支撑,但涉及的范围与领域远远超过工业与经济范畴。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世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进程,但只有部分欧美国家完成了这一转变。自20世纪开始,唯有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才有资格论及现代化国家的建设。


从近代中国历史进程考察,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启了艰辛曲折的探索工业化的历程。


19世纪中叶到1949年的中国,从经济体量占世界经济总量近1/3大幅滑落,由于没有踏进工业革命的门槛,制造业规模小,经济衰、国家弱,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实业救国、工业救国,成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抱负与追求,但除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当时工业化的努力无不以失败告终。


抗日战争前的一段时间,即便中国民族资本获得了一定发展,中国制造业仍是支离破碎,既没有完整的工业基础,也不存在独立的工业体系和结构。外资控制着大约42%的中国工业资产,外资企业生产了中国60%以上的煤炭、88%的钢以及76%的发电量;即使是在中国民族资本最强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外国企业也拥有54%的纱锭和44%的织布机;外资还控制着中国造船工业73%的船舶吨位及公用事业的大部分、轻工业(包括木材加工、皮革、卷烟和饮料)一半以上的产量。


据有关研究,1949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足5%;国民总收入按当年汇率折合239亿美元,按5.4亿人口计算,人均44.26美元,是美国人均国民收入的1/20,英国的1/11,法国的1/6。195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比长期是殖民地的印度还低20%。历史宣告,旧中国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不通。


中国共产党无惧流血牺牲,百折不挠,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现代意义上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中国式现代化从此获得新生。70多年斗争、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事实深刻证明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和成功经验,“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


至2009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制造业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从2013年开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建设迈上了新征程,开始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迈进。



3.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企业视角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始终在路上。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表明现代化具有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既离不开广大企业的艰苦奋斗,也离不开对发展模式的学习、借鉴、创新与探索。


对企业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不只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更体现在万千企业活跃其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标志是将企业成长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自然和谐等诸多要素有机组合起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领域的微观主体,需要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对未来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清楚地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对每个企业来说,要站在产业特征、商业环境、经营特点、人才培养、竞争力建设等具体条件下,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并将远景目标和长远规划转化为具体行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都伴随着企业现代化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式企业现代化是随着改革开放推进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成熟经验和规则,参照工业化、市场化、法制化、多元化的现代化原理,依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以企业为基础的工业发展之路。主要特点包括:


一是系统规划,分步骤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的行动方案;

二是统筹考虑,加快建设立足国内大循环,积极推动国内外双循环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转型升级,大力提升以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水平;

四是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制造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保障安全,着力坚持形成韧性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

六是注重内功,持续开展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经验立足中国实际的企业管理创新;

七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确定和道路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需要指出,中国企业依据时代特征与历史方位做出的战略选择,就是在投身现代化建设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1.企业需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


不管制度、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存在多大差别,经济高度发达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企业是建设国家最重要的力量。经过坚定不移地搞经济建设,中国企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人均GDP跃升的重要推动力。


据世界银行数据,197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156.4美元,低于印度的205.7美元,居于低收入国家行列;20世纪末我国进入中低收入阶段;2010年进入中高收入阶段;2021年人均GDP达到12556美元,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比印度2021年的2277美元高出4.51倍。


小康目标的实现、绝对贫困的消除,为我国在21世纪中叶建成制造强国,进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未来企业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党的二十大再提“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企业发展首先是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多次强调企业承担的重要任务。


企业从自身实践中可以充分体会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局部要求,也不是阶段性目标,而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企业需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确定高质量发展作为企业在新时期新阶段发展的目标、要求与任务,有其客观必然性。坚持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位,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企业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要反复领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


以创新打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现阶段,企业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尤其缺乏原创技术的突破,科技对发展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在产业链中长期处于中低端,严重制约了高质量发展。


因此,在更好推进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如何使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实现新旧发展动力转换,成为企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要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效能,增强韧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以协调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特征。协调有利于解决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大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地处发展水平较大差距的各个地区,在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平衡。


以协调发展促进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既需要坚持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作用。政府推动形成解决共性技术问题的创新技术平台,大企业主动引领,助力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形成携手共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以绿色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现阶段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时有发生、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企业责任首当其冲。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急迫解决的问题。


企业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把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降低碳排放强度,实施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以开放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外联动。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现阶段,广大企业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不够高,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较弱,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不够强。


因此,必须增强企业对外开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盘考虑和统筹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以共享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共富使命。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企业的重要使命,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政治问题。


企业需要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企业要努力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关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理解用好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企业需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企业围绕高质量发展要完成的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个着力应是企业面对的新任务。


企业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学家把生产要素贡献之外的那部分增长源泉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可以把全要素生产率看作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决定着经济内涵型发展程度和潜在增长率高低,其本质是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


对今天企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来说,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关键是大力培养、引入可以面对重大科学技术挑战的人才,持续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和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与此同时,应把企业家精神也当作要素生产率中的重要部分,企业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形成加快发展中的最生动力量。


企业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近年来,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持续攀升,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较为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关键节点还存在受制于人的脆弱环节。


同时,越来越多的各国企业认识到,稳定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国际经济交往中至关重要的公共产品,逆全球化举措正在伤害其稳定性。中国企业要以核心技术为支点,利用现有产业集群功能,挖掘潜力,致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大大增强链条韧性和安全性。


一方面,企业需要根据各行业实际做好战略设计,加强精准施策;另一方面,企业要在更高水平上对外开放,使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密切融通,团结国际各方力量,冲破逆全球化潮流。


企业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化建设进程必然伴随着城乡区域结构的深刻调整和国土空间格局的巨大变化,这是释放巨大需求、为企业创造巨大供给的过程。


企业要认识政府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意图,顺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助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企业要抓住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机遇,顺应经济规律,在各类要素流向优势地区中捕捉发展新机会。




  三、集聚新动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举旗定向的政治宣言,是求真务实的行动纲领,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从企业家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是企业和企业家群体了解未来、把握未来、决胜未来的两把金钥匙,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则为中国企业走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建设一批以“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为特征,体现国家实力、彰显国家形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既是中国企业发展需要,更是国家需要、民族需要。


国务院国资委在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通过遴选基础条件较好、主营业务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11家中央企业,组织开展了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实施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对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做出新部署,谋划新路径,取得新成效。


一批民营企业,立足自身发展优势,抢抓发展新机遇,积极把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迈出全新步伐。政府部门带动全社会力量为提升企业的水平与质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加快建设优质企业培育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形成了在市场经济中由优秀企业家带领的活力足、竞争力强、可持续的企业群体。面对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重要任务,需要加快打造一大批勇于搏击外部风雨、屹立市场经济潮头的世界一流企业。


综合考虑,积极构建优质企业培育梯队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路径和基础。“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梯次培育优质企业的工作予以精心部署,要求“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健全梯度培育体系,需要加快构建国家引导、地方组织、市场培育、龙头带动、资本助力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创新、产业、供应、数据、资金、服务、人才七个方面的有力支撑。


由政府部门引导,行业组织参与,形成分层分类、动态跟踪管理的企业梯队培育名单,鼓励引导组建跨行业的产业配套联盟,强链补链扩链,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和供应链安全稳定。


2.加快打造专精特新企业队伍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微观基础。最为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来自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


2022年6月,工信部发布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将优质中小企业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三者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优质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


依据该管理办法,各地以及全国层面要制定和实施梯度培育工程,一方面分层级建立省级、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做大基数,为保持适宜的认定速度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科学划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标准,严把筛选门槛,确保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真正是位于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中小企业,是真正创新能力突出、掌握了核心技术且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优质中小企业。


我国已培育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力、竞争力和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要强化业绩考核、动态调整,确保梯度培育体系的活力。



3.加快提高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坚定维护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到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高度。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与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障制造业安全的必然要求。


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立足产业链供应链,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关键环节,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


4.加快落实企业可持续发展行动


中国企业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在为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市场伙伴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重要公共产品,中国企业让“一带一路”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通过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营造良好可持续发展环境,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朝着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5.加快提升企业合规经营水平


强化合规经营已成为全球企业的普遍共识,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自身信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合规管理为企业培育全球竞争力、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根本路径。


企业要完善合规管理制度,顺着资金链、供应链、人事流动链三个链条,形成有效的体系制度、流程标准。


企业要赋予合规部门以高度的权责,从事先决策,到事中监督,再到事后评价,做到合规管理上的无缝对接,尽力消除合规管理盲区和死角。


要在全面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国际合规标准和指南,充分运用各类合规工具提升自身的合规能力,建设完备的合规体系。


6.加快发挥企业社会组织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一项总体目标。应该看到,成熟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育与作用的发挥,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


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社会组织的核心功能是凭借自身所秉持的理念和条件,吸引、集聚和组织社会资源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服务。


中国的企业代表组织与各国企业代表组织在服务对象、服务要求等方面有很多一致与相似之处,但在组织形式、服务方式等方面,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大力培育和完善社会组织,引导并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发展,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中国企联作为中国经济领域最大的社会组织之一,一直秉持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宗旨,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协助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建立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信息枢纽与渠道,当好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积极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协助维护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提供管理和技术创新、文化建设、培训咨询、国际交流等多方服务,搭建汇集资源、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企业守法合规,加强自律,履行社会责任,执行ESG 标准,坚持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企联在坚持开展发布中国企业500强的系列榜单、中国优秀企业家表彰、袁宝华管理科学金奖评比、管理科学成果审定、企业优秀文化成果交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等重要活动基础上,又根据企业的要求和政府的引导组织了智慧企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企业合规等活动,受到企业、政府、社会的一致欢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向未来,中国企联将在适应总体环境变化的前提下,迈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围绕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任务,以企业和企业家的需求为根本,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与中外世界一流企业作更多的沟通交流,团结好服务好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争取共创共赢共享的发展。